薄云母蛤

Yoldia similis   Kuroda et Habe
   

  241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壳形细长,壳质较薄,左右侧扁;壳顶低平,后倾,位于背部中央之前;小月面不明显,楯面细长。其周缘微下陷;壳的前端圆,后部细,末端尖,前、后背缘均略凸,但后背缘末端微上翘,腹缘弓形;壳皮薄,淡黄色,具光泽;壳表除有细弱的生长线以外,尚有不甚明显的斜行刻纹与其相交。
壳内面的外套窦较深,末端圆,其下缘不同外套线愈合;前闭壳肌痕大,肾脏形,后闭壳肌痕小,略延长,铰合部弱,前齿列有V字形齿23个左右,后齿列约18个;外韧带很弱,双向型,内韧带淡褐色,位于壳顶之下的三角形韧带槽中。
标本测量(mm) 壳长 壳高 壳宽
16.0 7.9 4.2
16.1 7.8 4.2
15.5 7.0 3.8
15.1 7.2 4.0


大小

标本测量(mm) 壳长 壳高 壳宽
16.0 7.9 4.2
16.1 7.8 4.2
15.5 7.0 3.8
15.1 7.2 4.0

生物学

生态习性本种在我国采自浙江以北近岸浅水区,其深度为7—38m,但以12—25m之间的数量较大,温度为3.14—25.01℃,盐度为28.12—34.51,从以上的资料中我们不难看出该种能够忍耐温、盐度的较大变化,是一个广温,广盐的近岸浅水种。它对底质要求是以软泥为主。
从我们的样品中,可以明显的看到它的出现无论在频率和数量上都有季节性的变化。下面是1959年1、4、7、10四个季度月它们出现于定量样品中的统计资料:
日期 出现站数 采获数量 最高密度(个/m☆2☆)
1959年1月 2 3 10
4月 13 34 50
7月 29 71 45
10月 10 14 10
上面显示了4月和7月不但出现率高,采获数量和密度也有明显的变化,进入秋季(10月)以上,上述三项指标都有大幅度的下降,到冬季(1月)降至最低点。薄云母蛤这种数量变化格局,同其他短生命周期的双壳类相同,每年春天,随着水温的上升,前一年繁殖的幼小个体逐渐长大,它们出现于样品中的机会也就加大,到7月它们已经长成,在样品出现了数量高峰。7月以后数量的下降可能有二个原因,其一是短生命周期的种类经过繁殖后,亲体就大量死亡;其二,这些壳质较薄的种,被鱼、虾所食用,特别是后者可能性更大。

生境信息

生态习性本种在我国采自浙江以北近岸浅水区,其深度为7—38m,但以12—25m之间的数量较大,温度为3.14—25.01℃,盐度为28.12—34.51,从以上的资料中我们不难看出该种能够忍耐温、盐度的较大变化,是一个广温,广盐的近岸浅水种。它对底质要求是以软泥为主。
从我们的样品中,可以明显的看到它的出现无论在频率和数量上都有季节性的变化。下面是1959年1、4、7、10四个季度月它们出现于定量样品中的统计资料:
日期 出现站数 采获数量 最高密度(个/m☆2☆)
1959年1月 2 3 10
4月 13 34 50
7月 29 71 45
10月 10 14 10
上面显示了4月和7月不但出现率高,采获数量和密度也有明显的变化,进入秋季(10月)以上,上述三项指标都有大幅度的下降,到冬季(1月)降至最低点。薄云母蛤这种数量变化格局,同其他短生命周期的双壳类相同,每年春天,随着水温的上升,前一年繁殖的幼小个体逐渐长大,它们出现于样品中的机会也就加大,到7月它们已经长成,在样品出现了数量高峰。7月以后数量的下降可能有二个原因,其一是短生命周期的种类经过繁殖后,亲体就大量死亡;其二,这些壳质较薄的种,被鱼、虾所食用,特别是后者可能性更大。

海拔范围

生态习性本种在我国采自浙江以北近岸浅水区,其深度为7—38m,但以12—25m之间的数量较大。

国外分布
国内分布
标本信息

标本采集地渤海、黄海和东海(图58),先后出现94站次,288个个体。